张华、熊启华、陈虹宇三位教授受邀“介观化学论坛”作精彩报告

时间:2021-04-11 08:24:04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学校:南京大学
    12月21日上午9:30,应胡征教授邀请,南洋理工大学张华教授、熊启华教授以及南京工业大学陈虹宇教授访问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三位老师为我院师生作了一期关于低维材料前沿的精彩学术报告。此次介观化学论坛由胡征教授主持,黎书华院长及化院150余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张华教授现任职于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即将入职香港城市大学),1992年、1995年分别获南京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8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师从刘忠范院士),1999年以研究助理身份进入天主教鲁汶大学Prof. Frans C. De Schryver课题组工作,2001进入美国西北大学Chad A. Mirkin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张华进入美国NanoInk公司从事纳米材料相关科研。2005-2006年,他在新加坡生物工程与纳米技术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科学家(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随后进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担任助理教授。2011年升任副教授,2013年成为正教授,并一直在南洋理工大学工作至今。张华教授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的晶相工程学的研究,尤其是二维纳米材料和碳材料的设计和控制合成及其在生物传感、清洁能源、油水分离等方向的应用研究。目前为止,张华教授拥有73件发明专利,发表了460多篇论文,总被引次数53600,H指数115,是Chem. Soc. Rev.、ACS Nano、Chem. Mater.、CHEM、Small、Small Methods、Nanoscale Horizons、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Nanoscale、Carbon等20余种国际知名学术杂志编委或顾问编委。2014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FRSC),2015年当选亚太材料科学院(APAM)院士。张华教授的主要学术奖励包括入选“全球最有影响力科学思想科学家名录”和“高被引科学家名单”(2014-2017,汤森路透), “17位世界最具影响力科学家”(2014,汤森路透) 和“19位世界最具影响力科学家(2015,汤森路透)”,美国化学学会ACS Nano Lectureship奖(2015), 世界文化理事会(WCC)特别表彰奖(2013), the ONASSIA Foundation Lectureship (Greece, 2013), Asian Rising Stars (15th Asian Chemical Congress, 2013), SMALL青年创新奖(Wiley-VCH, 2012)和南洋杰出研究奖(2011)等。张华教授此次作了题为“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s of Novel 2D Nanomaterial”的精彩学术报告。
 
 
    熊启华教授是南洋理工大学数理科学学院和电气电子工程学院双聘教授。1997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2000年从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2006年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6-2009年在哈佛大学Charles Lieber研究组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初获得新加坡国立研究基金研究员项目资助并于当年6月加入南洋理工大学,任南洋助理教授。2014年获得终身教职,2016年升正教授。2014年起担任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主管科研和研究生教育,2017年起主要负责教职事务。熊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以稳态和瞬态光谱学为主要实验手段,以光和物质相互作用为研究主题, 着重研究低维半导体纳米材料基于光子-声子-电子耦合作用的物理机制和量子调控。他在纳米光子学和表面等离子体学,激光制冷,以及二维半导体材料光学性质等一系列前沿课题做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工作。在《自然》及子刊、《科学进展》、《纳米通讯》、《纳米快报》、《先进材料》等一系列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了200多篇文章,并被世界知名杂志及大众媒体所报道,总引用次数超过8700余次,H-因子55。其出色的研究获得了一些奖励和认可,比如新加坡物理学会纳米科技奖(2015),新加坡国立研究基金NRF Investigatorship奖(2014),和南洋理工大学南洋研究卓越奖(2014)等。2018年4月起,担任美国光学学会旗舰杂志《Optics Express》副主编,同年9月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18年12月起担任Wiley出版社信息材料领域创刊杂志《Infomat》副主编。熊启华教授本次报告以“PerovLight: Halide Perovskite Materials for Nano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为题,在简要介绍半导体激光制冷、飞秒激光光谱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后,从纳米光子学、纳米激光器、钙钛矿优异的光增益性质的研究背景出发,详细介绍了高质量全无机钙钛矿晶体中,利用激子与光子在微腔中的强耦合作用,实现了激子极化激元激射并观测到了激子极化激元的室温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与传播。
 
 
    陈虹宇教授现为南京工业大学先进化学制造研究院院长,1998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于美国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加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任助理教授,2011年升为终身教职副教授,历任化学系副主任、数理学院副院长、理学部副主任。2016年加入南京工业大学担任教授,共同组建了先进化学制造研究院,任执行院长。陈虹宇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复合纳米合成与机理,及延伸的各种应用。致力于拓展新方法,合成新型纳米结构,研究其形成机理,发展非晶面控制的新型合成手段,使纳米合成从传统领域转向多组分、复合结构、组装结构、新型晶格、低对称性及手性结构等新方向。在知名化学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以通讯作者发表的J. Am. Chem. Soc及Angew. Chem. Int. Ed有20余篇。陈虹宇教授所培养的学生、博士后中,现有14人任教授/副教授,包括1名美国的助理教授和2名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本次论坛中,陈虹宇教授作了一场充满激情的题为“纳米合成前沿”的精彩报告,报告中陈虹宇教授首先概述了他对纳米合成化学前沿的深刻见解,并以Janus纳米颗粒合成为例,讲述了其背后的复杂机理,指出表面能是实现从全包覆到半包覆选择性的控制力的根源,也是使无意识的原子进行有序组装的“上帝之手”。
 
 
    会后,胡征教授对三位教授的报告作了总结致辞,与会的同学和老师们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三位教授的报告在纳米材料的合成、作用机理以及应用研究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此次论坛,化院师生们加深了对前沿纳米材料、合成方法学、新奇物性与调控的认识,在这场学术盛宴中受益匪浅。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收集互联网上公开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sales@allpeptide.com

返回首页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9704号;浙ICP备18001318号